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列車開至小港講堂 探索生命終極關懷

【人間社 邱雅芳、邱錦清 高雄報導】
「2025年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列車於4月6日抵達佛光山小港講堂,適逢清明連假,近200位學員踴躍參與,在假期中投入佛學研讀與思辨。本次研討會以《星雲大師全集》為主軸,聚焦「人間佛教當代問題探討——生死關懷」主題,帶領學員從佛教觀點深入探索生命的意義與終極關懷。

活動由114年教育部教育基金會終身學習小組主辦,課程分三階段進行,內容深入多元。開場由佛光山小港講堂監寺如盛法師引言指出,生死是每個人必經的課題,好的飲食讓人健康如同好的觀念可以養心,便能活出歡喜人生,走向圓滿終點。他引用《金剛經》:「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謂生死即非生死,是名生死,引導學員重新思考生命與死亡的意義,叮嚀學員們以好奇與歡喜之心,開啟這場深度探討生命之旅的研討會。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輔導法師知介法師帶領學員探討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強調以人間佛教觀點理解疾病成因與心靈調養;面對修行困惑,以佛法智慧行菩薩道;對喪葬習俗,主張理性面對生死;對民間信仰,倡導宗教和平共榮。

佛光大藏經史傳藏編輯妙貫法師則導讀佛教對素食、安樂死、臨終關懷等議題的立場,指出素食非殺生,具健康與道德價值;臨終照護強調「四全」關懷,協助病人與家屬安然面對終點。最後,探討宇宙人生觀,強調緣起性空、人與宇宙的關係,透過佛法智慧理解生命與萬物的無常與真實,啟發人們以更宏觀的視野跨越生死,實踐人間淨土理想。

主題論壇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南區協會副會長張培明主持,如盛法師、知介法師、妙貫法師與中華總會監事長吳欽杉擔任與談人,帶來多元而深刻的見解。

如盛法師指出,「人只要有生死問題,就不能沒有宗教信仰」,認為生死是一體兩面,唯有信仰,能為生命循環提供依靠與方向。知介法師則強調,修行不僅為死後往生,更應落實於現世,透過慈悲與智慧修正行為。雖學佛不必吃素,但素食有助養成慈悲心、促進健康,實為重要實踐。

妙貫法師從佛教觀點談身心疾病,說明病苦多由業障而來,可透過懺悔與行善化解。面對高齡社會,他也呼應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提出的「四等防老」與「養老十法」,強調身心安頓與精神支持的重要性。針對安樂死與器官捐贈,吳欽杉引用星雲大師見解,呼籲大眾重新認識生命價值,改變對死亡的舊觀念。器官捐贈更象徵生命延續、內財布施與資源再生,是現代人應思考的慈悲實踐。

與談人最後送上勉勵之語。如盛法師表示,我們都是彼此生命中的善知識,度眾之前,須先度己,方能實現「同體共生」。妙貫法師指出,慈悲與智慧是修行不可或缺的力量,勇敢面對生死,圓滿佛道。知介法師鼓勵大家,以慈悲待人、以智慧處世,在日常中實踐佛法,成就人間淨土。吳欽杉期勉大家從信仰中汲取力量,活出更圓滿的生命境界。

鳳林國中校長王慧君特別對佛教「身心疾病」觀點印象深刻,大師以五觀法門與六點生活實踐法提供解方,如「不比較、不強求、多結善緣、行三好」等,簡明易行。

右昌分會會長蕭博承分享,懂得以正向思惟陪伴親人離世。寶華寺區委員黃景昱引用大師法語:「生命的價值是愛,意義是惜。」港慧分會陳良傑強調,讀書會雖短,卻讓學員對生死有更深體悟,勇敢跨越生命課題。